轉貼自:法鼓雜誌網路版346期 2018.10.01 出刊
https://www.ddm.org.tw/maze/346/page4.html
▲交流座談會上,青年學者分享研究與考察的寶貴經驗。(王育發 攝)
【林何臻/金山報導】由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的「二○一八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」,九月七至八日於法鼓文理學院舉行第二階段論文發表,十八位青年學者分為五組,交流在研究中運用新的文獻、研究方法與視野的成果,十位國內外文史哲、宗教等系所教授參與講評,令人感受漢傳佛教學術社群經驗傳承、相互提攜的溫暖活力。
論壇包括「近世東亞佛教之流播與影響」、「聖山、高僧與王權」、「吉藏三論學說的理論與實踐」等五場主題,不僅青年學者發表豐碩的研究成果,評論人回應同樣精彩。其中第二場評論人日本奈良女子大學教授河上麻由子,因關西風災無法前來,仍委託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林韻柔誦讀評論與建議,並以照片、簡報記錄考察實況,與古代文獻做比對,為青年學者樹立嚴謹治學的楷模。
▲論壇中,台上台下熱烈交流,展現學術社群的活力。(王育發 攝)
交流座談上,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點出論壇的價值:「第一是培養團隊合作模式,整合型研究是未來的趨勢,第二是移地研究的特色。」並建議青年學者將未能寫入論文,但相當寶貴的團隊合作與移地探索歷程,記錄於未來出版的論文集中。第四組代表,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張雅雯深受觸動,談到不同領域的組員交織出各種視角,例如耶魯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王萌筱,從雲棲株宏作為劇評人、於後人戲曲中再現的形象等角度,勾勒出生動善巧的高僧形影。
「誰做的是真正佛教研究?」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系主任鄧偉仁拋出大哉問,進而表示佛教義理研究如果是冰山上的一角,跨領域研究便是下層大塊冰山。然而上下如何找出關聯性?第三組代表,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雲惠遠分享,她以訓詁文獻學觀點,與深入吉藏思想義理的兩位組員討論,透過來回思辨,體會到冰山上下正慢慢交融。
「做學問的過程,不可能不感受到孤獨,一個人再優秀,仍有思考上的盲點。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廖肇亨表示,論壇打造出讓青年學者初嘗法味的平台,共享遭遇到的困境和解決方法,進而許下願望,攜手創造更優質的研究環境,漢傳佛教的未來必然更加光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