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貼自:法鼓雜誌網路版334期 2017.10.01 出刊
https://www.ddm.org.tw/maze/334/page4.html
世代交流切磋 期許對淨化人類心靈 發揮貢獻力量
▲佛教學者和青年學者展開交流,體現世代相傳的精神。(王育發 攝)
【釋演化/金山報導】為獎掖新生代學者,由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,法鼓文理學院、聖嚴教育基金會協辦的第二屆「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」,九月八、九日於法鼓文理學院展開第一階段入選論文發表,超過一百五十位人士與會,包括海內外青年學者,及二十餘位資深教授、評論人等,就三十二篇論文,進行切磋交流。
「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」於二○一五年舉辦第一屆,受到熱烈回響,顯示此項以三階段——研究計畫發表、移地研究、出版論文——次第性的培育計畫,契合青年學者所需。 開幕致詞時,方丈和尚果東法師以中華佛研所所訓「解行互資,悲智雙運;實用為先,利他為重」勉勵青年學者,藉由研究彼此融合、互相成就,成為生命共同體,體現華嚴精神。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則鼓勵大眾,以「博雅」精神終身學習,重新設定自己的心智導航系統,以因應「驟變時代」。
此次論壇發表研究主題涵蓋多元,包括性別議題、法的療癒、明清佛教、日本禪學、東亞佛教、華嚴、中觀、詩歌等面向。其中,「漢傳佛教之『法的療癒』──佛教典籍在醫學方面的研究與應用」,係受已故文理學院教授杜正民的「法的療癒」課程啟發,四位發表人承繼杜教授願心,接續從《道地經》、《金光明經》、《華嚴經》等經典,探究佛教醫學的精神內涵,尋找佛陀療癒眾生煩惱病的法藥。
▲青年學者自行組成團隊,合力發表研究成果。(王育發 攝)
「交融與盛放──明清佛教視野下的多元文學表現」,聚焦明清時期多元的佛教文學,包括通俗演義、淨土劇、地藏菩薩相關寶卷,和居士對修行及體驗的記錄書寫,從中探索佛教的民間樣貌,以及宗教與文學如何交互影響。此外,本屆論壇首度有韓國、越南青年學者加入相關論文研究,顯示已逐漸開拓出地域廣度。
連兩日的發表,入選者有備而來,評論人及與會教授則是以提攜後進的心,給予精闢的評論與指導,讓青年學者皆感覺獲益匪淺,並表達對法鼓山設立此一論壇的感恩,讓他們在各項支持中,更能無後顧之憂地投入研究。籌備委員廖肇亨教授也期許大家,多運用新文獻,拓展更寬廣的研究領域,「從事佛教研究,愈覺『漸次深廣』,會覺得自己永遠不足,隨時會看到另一片世界。然而,這不只是這一代的事情,而是世代接力。」
閉幕綜合座談中,果鏡法師表示,第一屆論壇成果,將有八本專書陸續出版,其他論文則在《中華佛學學報》刊登。法師感恩所有督促及支持中華佛研所的各方力量,促成此一平臺的搭建,廣化、深化漢傳佛教的學術研究。